浙交〔2005〕402号
各市交通局(委):
为解决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等难题,提高全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修筑质量和养护水平,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基础上,省厅制订了《关于全面提高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请各市交通局(委)督促已通车的高速公路项目公司抓紧制定2006年的路面养护方案,各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公司(建设指挥部)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修改路面设计,并于2006年1月10日前将养护方案或修改设计方案报省厅建管处,厅将组织专题审查。
浙江省交通厅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着力解决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等质量问题,是我省交通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升行业形象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实施“六大工程”、实现浙江交通新跨越的任务之一。沥青路面质量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必须在观念与认识上、技术与管理上全面调整提高。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基本思路,现就全面提高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建设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养护管理单位,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危害,采取切实措施,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为实现浙江交通新跨越提供保障。
(二)基本思路:按照“增强质量意识,完善综合设计,严格施工控制,加强养护管理”的原则,强化现有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工作,重点解决路面破损的修复;强化2006、2007年通车的在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实施的管理工作,重点解决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的难题;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研管理,为“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养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争取新建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即一年明显改善,三年全面提高,做到确保5年、力争8年不大修,同时培养一支相对稳定,对沥青路面的技术、管理有较高水平的专家队伍。
二、加强领导,加大监督力度
(一)成立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协调指导小组。
组 长:卞钧霈
副组长:楼晓寅、汪银华、翟三扣、吕新龙、文斌
成 员:汪会帮、赵长军、候利国、蔡金荣、陈允法、杨献文、金秀丽、阮迎杰、邵宏、吕聪儒、沈坚、杨少华、陈菊根、陆耀忠、单光炎
技术协调指导小组主要职责:指导和监督高速公路建设各项目公司,重点做好2006、2007年通车项目的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的审定,把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材料准入、结构配合比、施工工艺、试验路段和科研项目的确定等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重要环节;督促和检查省公路局养护部门制订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2006、2007年养护计划和技术管理工作。
(二)设立沥青路面质量督查组。
组长:邵宏
成员:吕聪儒、谢旭强、王泽林、官世平、张阿云、陈鹏、张新
督查组主要职责:重点对2006年通车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杭千高速公路(建德、淳安、龙游段)、台金高速公路、龙丽丽龙高速公路、杭微高速公路等5条和2007年通车的杭浦等7条高速公路共计1000余公里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全面督查,重点落实施工的质量保障措施等。
三、完善准入机制,严格市场准入
(一)严格施工队伍的市场准入。
在资格预审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划分沥青路面施工合同段,合理设置业绩、人员、设备三方面的强制性条件,对初次进入我省的施工队伍,在通过资格预审后,招标人应会同有关部门人员,对施工队伍提供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业绩、主要人员经验、设备等进行实地考察,以确保能够选到设备精良、技术水平高的施工队伍。
(二)建立沥青路面原材料的市场准入制。
省高速网络工程办公室制定准入管理办法,对路面面层石料料场、伸缩缝、沥青供应商等实施准入制,统一对路面材料供应商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才允许进入高速公路建设市场。对进入工程的路面集料,监理单位应到材料加工现场对其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四、加大科研,总结经验,更新设计理念
(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科研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运输需求变化、车辆性能提高,货运车辆向大型、高比重方向发展。设计轴载与实际不符,造成路面偏薄、强度不足。为改变设计深度不足,搬标准、抄项目,理论与实际脱节等突出问题,必须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用于沥青路面的科研经费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力争建立我省的沥青路面结构实验中心。2006年选择2条在建高速公路作透水沥青路面的试验,选择2条在建或营运高速公路作长上坡路面结构试验。购买轴载测定仪器进行实际轴载调查,为今后路面结构设计提供较准确的依据。
(二)总结经验,更新设计理念。
针对自然环境、交通流量、实际轴载、材料供应、上坡路段、挖方路段、桥面路段等因素,设计应结合实际提出多种合理路面结构设计方案,改变当前路面设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结构设计与材料供应脱节,路面设计与施工脱节的不利局面。2006、2007年通车的高速公路项目沥青路面面层厚度建议采用18厘米,对交通量大、重载车辆多的路段可整加到20厘米,中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
编制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指导意见》,对技术力量薄弱的项目业主或建设指挥部,可邀请设计技术服务单位。
五、严格环节控制,加强施工工艺管理
施工质量是保证沥青路面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应严格控制,强化管理。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总结历年沥青路面的施工经验,编制印发《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导意见》、《浙江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管理手册》,以指导施工。
施工工艺应加强以下管理:
(一)要高度重视配合比试验和试验段试铺工作,根据试验段结果,调整确定合理的施工配合比。
(二)要采用自动化程度高、计量准确、产量大的拌和楼,并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拌和楼稳定性的监控。
(三)在运输、装卸、摊铺、碾压过程中要采取严格措施,确保各环节温度和防止材料离析。
(四)要严格控制摊铺宽度,并加强接缝处的质量控制。
(五)要高度重视路面压实,配备数量、吨位满足压实要求的压实设备,控制压实工艺。
六、加强试验室管理,确保试验数据为生产服务
目前各项目业主、建设单位基本没有配备试验室,试验数据主要依靠施工单位的试验室配置取得,这不利于保证沥青路面的质量。经考核,省交通设计院、浙江交院、公路技校、省交工集团、咨询公司5家单位的试验室符合试验条件,省厅同意作为项目业主、建设单位委托试验的试验室,以提高今后沥青路面配合比等指标采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七、加强养护管理,延长使用寿命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单位要按照《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规定的频率,定期对路面结构强度、抗滑性能、平整度和路面破损状况等进行检测,并采用路面管理系统对路面使用状况进行评价,科学制订养护计划,针对路面早期损坏加强预防性、及时性养护工作,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八、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路面质量最终取决于一线从业人员,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省高速网络办和厅质监站应于每年2月至3月组织行业管理部门、营运管理部门、项目业主、建设指挥部、监理、施工、试验等人员,对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防治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等进行系统培训,使之掌握正确的技能,增强责任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