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混凝土物理热学参数
工程部位 |
混凝土标号 |
弹模增长指数 |
最终弹模 (×104MPa) |
热胀系数 (10-6/℃) |
混凝土绝热温升(℃) |
承台 |
C30 |
0.15 |
3.4 |
8.46 |
32.0 |
表3-2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取值表(MPa)
龄期(d) |
7 |
14 |
28 |
60 |
C30 |
1.21 |
2.15 |
3.01 |
3.4 |
3.3其他计算条件
u 单个承台混凝土平面尺寸为16.8×22.8m,高7m,分四层浇筑,浇筑厚度分别为1.5m、1.5m、1.5m、2.5m。
u 承台受12根Ф2.8m桩基约束,计算时基础弹模取2.4×104MPa。
u 计算时考虑混凝土表面的保温,按侧面覆盖一层聚乙烯卷材和一层彩条布、顶部覆盖两层麻袋考虑。
u 计算时考虑冷却水管降温效果。承台混凝土共布设五层冷却水管,冷却水管水平间距为0.9m。取C30承台混凝土水化热温升32℃。
u 气温资料参考招标文件,平均风速按6m/s考虑。
u 计算时考虑徐变对混凝土应力的影响。
3.4计算结果
表3-3承台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计算结果
工程部位 | 混凝土标号 | 最高温度(℃) | 龄期(d) | 最大内表温差(℃) |
承台第一层 | C30 | 41.8 | 2-3 | 12.5 |
承台第二层 | C30 | 42.0 | 2-3 | 12.6 |
承台第三层 | C30 | 42.0 | 2-3 | 12.6 |
承台第四层 | C30 | 42.3 | 1-2 | 12.6 |
表3-4承台混凝土温度应力特征值(MPa)
龄期部位 |
7d |
14d |
28d |
60d |
90d |
120d |
承台第一层 |
0.83 |
1.25 |
1.51 |
1.91 |
2.32 |
2.29 |
承台第二层 |
0.87 |
1.27 |
1.55 |
1.89 |
2.30 |
2.26 |
承台第三层 |
0.87 |
1.26 |
1.52 |
1.85 |
2.30 |
2.25 |
承台第四层 |
0.97 |
1.24 |
1.48 |
1.79 |
2.32 |
2.23 |
对比表3-2、表3-4可以看出,承台分四次浇筑,砼内部各龄期主拉应力均小于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混凝土抗裂安全系数K≥1.3,能满足要求。
4.温控标准
混凝土温度控制的原则是:1)尽量降低混凝土温升、延缓最高温度出现时间;2)降低降温速率;3)降低混凝土中心和表面之间、新老混凝土之间的温差以及控制混凝土表面和气温之间温差。温度控制的方法和制度需根据气温(季节)、混凝土内部温度、结构尺寸、约束情况、混凝土配合比等具体条件确定。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控制如下温控标准:
◆ 混凝土夏季最高浇筑温度≤30℃;
◆ 混凝土最大水化热温升:承台C30混凝土≤29℃;
◆ 最大内表温差及相邻块温差:承台≤25℃;
◆ 冬季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气温之差≥20℃,混凝土表面养护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15℃;
u 允许混凝土最大降温速率≤2.0℃/d。
5.施工
5.1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控制
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对控制混凝土裂缝非常重要。相同混凝土,入模温度高的温升值要比入模温度低的大许多。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视气温而调整。在炎热气候下不应超过30℃,冬季不应低于5℃。在混凝土浇筑之前,通过测量水泥、粉煤灰、砂、石、水的温度,可以估算浇筑温度。若浇筑温度不在控制要求内,则应采取相措施。
5.1.1夏季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的措施有:
1)水泥使用前应充分冷却,确保施工时水泥温度≤50℃。
2)搭设遮阳棚,堆高骨料、底层取料、用水喷淋骨料。
3)避免模板和新浇筑混凝土受阳光直射,入模前的模板与钢筋温度以及附
近的局部气温不超过40℃。为此,应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采用夜间浇筑。
4)当浇筑温度超过30℃,应采用拌和水加冰措施。
5)当气温高于入仓温度时,应加快运输和入仓速度,减少混凝土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回升。混凝土输送管外用草袋遮阳,并经常洒水。
6)混凝土升温阶段,为降低最高温升,应对模板及混凝土表面进行冷却,如洒水降温、避免暴晒等。
5.1.2冬季施工
如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为防止混凝土受冻,可采取拌和水加热及运输过程的保温等措施。
5.2控制混凝土浇筑间歇期、分层厚度
各层混凝土浇筑间歇期应控制在5-7天左右,最长不得超过10天。为降低老混凝土的约束,需做到薄层、短间歇、连续施工。如因故间歇期较长,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验算的基础上对上层混凝土层厚进行调整。
结合施工要求,承台砼拟分四层浇筑,浇筑厚度分别为1.5m、1.5m、1.5m、2.5m。为减小基础约束并考虑结构的特点,分层厚度由薄到厚,分层厚度示意图见图5-1。
5.3冷却水管的埋设及控制
5.3.1水管位置
根据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特征,承台混凝土2m以下布设一层冷却水管,2m以上布设两层冷却水管,共布设五层冷却水管。冷却水管均为φ40×2mm的电焊钢管,其水平间距为0.9m,每根冷却水管最大长度为150-200m,冷却水管进出水口集中布置,以利于统一管理。
5.3.2、冷却水管使用及其控制
1)冷却水采用自来水,不得采用海水;
2)冷却水管使用前进行压水试验,防止管道漏水、阻水;
3)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通水冷却效果,冷却水通水流量应达到32-40L/min,且应控制冷却水流向,使冷却水从砼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
4)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冷却均匀,冷却水管进出水温差小于5℃。
5)混凝土浇筑到各层冷却水管标高后开始通水,各层混凝土峰值过后,降温速率超过2℃/d时停止通水。为防止上层混凝土浇筑后下层混凝土温度的回升,采取二次通水冷却,通水时间根据测温结果确定。
6)控制进出水温度,夏季进水温度不宜超过25℃,可选取地下水或水库深层水;冬季不应低于10℃,可与冷却水出水混合提高温度。
为保证冷却水的初期降温效果,项目部应与温控单位协调配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优化冷却水管的管路布置,合理选择水泵,并配备检修人员,以保证冷却系统正常工作。
5.4内表温差控制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放热会使温度持续升高,如果气温不是过低,在升温的一段时间内应加强散热,如模板洒水降温等。当混凝土处于降温阶段则要保温覆盖以降低降温速率。
混凝土在降温阶段如气温较低或突遇寒潮,内表温差大于25℃或气温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超过20℃,必须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保温养护。做法如下:混凝土侧面采用吊挂麻袋(土工布)外包一层彩条布保温。必要时塔设保温棚,用碘钨灯照射混凝土表面并洒热水养护。混凝土的拆模时间不仅要考虑混凝土强度,还要考虑混凝土的温度和内外温差,以免突然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冬季应延长拆模时间不少于一周,且拆模时间应选择一天中温度较高时段。拆模后应及时覆盖保温。
5.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包括湿度和温度两个方面。结构表层混凝土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养护。因为水泥只有水化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有利于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微结构。目前工程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湿养护不足,对混凝土质量影响很大。湿养护时间应视混凝土材料的不同组成和具体环境条件而定。对于低水胶比又掺用掺和料的混凝土,潮湿养护尤其重要。不同混凝土养护的最低期限见表5-1。
本工程可采用冷却水管出水养护,既能达到保温、保湿养护的效果,又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夏季或气温较高时,混凝土表面应加强潮湿养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表面蓄水,防止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当气温急剧下降或气温低于5℃时,应洒热水养护或采用塑料薄膜养护。湿养护的同时,还要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根据季节不同采取保温和散热的综合措施,保证混凝土内表温差及气温与混凝土表面的温差在控制范围内。[Page]
表5-1不同混凝土温养护的最低期限
混凝土类型 | 水胶比 | 大气湿度(50%<RH<75%)无风,无阳光直射 | 大气湿度干燥(RH<50%)有风,或阳光直射 | ||
日平均气温 | 湿养护期限 | 气温日平均 | 湿养护期限 | ||
胶凝材料中掺有粉煤灰(15%)或矿渣(>30%) | ≥0.45 | 5℃ | 14天 | 5℃ | 21天 |
10℃ | 10天 | 10℃ | 14天 | ||
≥20℃ | 7天 | ≥20℃ | 7天 | ||
≤0.45 | 5℃ | 10天 | 5℃ | 14天 | |
10℃ | 7天 | 10℃ | 10天 | ||
≥20℃ | 5天 | ≥20℃ | 7天 | ||
胶凝材料主要为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 ≥0.45 | 5℃ | 10天 | 5℃ | 14天 |
10℃ | 7天 | 10℃ | 10天 | ||
≥20℃ | 5天 | ≥20℃ | 7天 | ||
≤0.45 | 5℃℃ | 7天 | 5℃ | 10天 | |
10℃ | 5天 | 10℃ | 7天 | ||
≥20℃ | 3天 | ≥20℃ | 5天 |